质量保证措施
质量目标
Handlewell为确保产品质量满足系统使用要求,使系统设计、评审、调试、检验、试验、安装和售后服务等各阶段的工作处于受控状态,需要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措施。
- A 编制质量保证大纲
- B 质量信息闭环管理
- C 研制过程质量控制
- D 技术评审质量控制
- E 技术状态质量控制
- F 软件开发质量控制
从系统工程化设计入手,充分采用成熟技术和设计方案,重点加强接口的模块化和标准化,加强容错考虑(如信息容错、硬件容错等),加强评审和测试。按照工程化的标准对软件进行设计,并参照2009《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编写质量保障大纲。
质量信息包括产品方案论证与确定阶段、研制阶段、使用阶段有关的质量数据、报表、资料和文件。
建立质量信息闭环系统,完成研制、试验和使用过程中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的收集、传递、反馈、分析、处理和归档等工作。根据产品研制阶段设计、加工、检验和试验过程中反馈的质量信息,对产品进行不断改进、完善,保证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功能满足合同要求。
有关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的收集工作,在质量管理人员指导下,由产品设计师和质量师负责完成。
我方提交的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单元测试用例、集成测试用例提前组织评审,甲方责任人、我方责任人均应参与评审,出评审报告并对缺陷进行关闭和跟踪,评审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工作。
我方在研制范围内进行软件功能模块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并对测试问题及时关闭。
用户责任人对我方提交的单元测试文档进行检查,重点是关键单元、重要单元;
用户责任人对我方提交的集成测试文档进行审查,并对测试结果进行抽查;
我方完成软件集成测试提交用户后开展确认测试,首次确认测试错误率小于等于1‰。
各阶段的评审应作为质量控制节点在产品研制计划流程中明确规定,评审后应保存评审记录。具体评审方法及要求应严格执行质量保障大纲的有关规定。
设计文件的生成必须以设计输入为前提,以标准为依据,全面、准确地明确各项要求,包括可靠性、维修性要求,为了使产品技术状态的确定和更改正确无误,做到文文一致,文物一致,必须对技术状态进行严格控制。为此在整个研制过程中的任何技术状态更改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管理程序进行。
所有技术状态更改都应以文件形式传递到与此有关的部门和设计者手中,为了保证技术状态可追踪性,对技术状态更改的状况以及更改的执行情况应有详细记录。
在建立技术状态基线之后,对技术状态文件的更改实施控制。在研制各阶段,由项目负责人和研发负责人对研制中的技术状态进行控制。
有效控制技术状态的更改。技术状态更改应办理相应的审批手续,必须按照“论证充分、各方认可、试验验证、审批完各、落实到位”五条原则执行。产品在研制过程中利用技术通知单对设计偏离进行确认,利用技术问题处理单来解决处理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利用文件更改单对受控文件进行更改,涉及到技术状态更改时,都需办理更改审批手续;
项目质量管理人员对更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确保已批准的更改得到正确实施。
软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软件可靠性和质量需要重点关注,为此需做好如下工作:
软件的方案设计阶段必须进行软件需求分析,由设计师编写基本文档(包括系统开发的目标、对象、开发的条件、软件概况、程序结构)等;
在软件的实现阶段应规定编程标准及接口要求,编写源程序;
软件设计应进行评审,重点评审软件设计是否满足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的可行性、可操作性。软件评审可在设计师系统内部进行,也可与设备的设计评审一起进行;
软件的可靠性取决于软件自身的健壮性,受外界的影响较小,软件设计师在进行软件设计时,必须考虑软件的容错能力,如采用模块设计技术可避免关联性的错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确定数据的上、下界,可避免数据越界所引起的处理和显示混乱等现象;
软件调试完毕,系统设计师组织有关人员(课题组成员、质量师或软件权威人士)对软件进行测试验收,在进行测试时,可先对各模块进行单独测试,然后对系统进行综合测试,所选的测试数据须具有代表性,尤其要选择系统临界状态的数据,在测试过程中做好记录;
软件人员按双岗制设置,便于对所编制的软件相互检验;
测试后的有效软件至少应有两种备份:源程序文件的磁盘拷贝;源程序清单;
有效软件的备份必须注明测试日期及版本号,两种备份应统一归档,纳入技术状态管理。
软件开发过程按照以下要求进行质量保证:
1.软件可靠性保证
1)产品可捕捉系统级错误并提示用户;
2)产品可做到网络异常时,具有重新连接机制,不会出错退出,能发现并向用户提示断开状态,在网络恢复正常后应能正常工作;
3)产品的缺陷不引起系统死机故障。
2.可维护性保证软件可靠性保证
1)提示的错误信息明确有效,能提示错误发生的原因,便于故障分析与排除;
2)软件、模块能通过系统运行日志、异常日志记录主要操作过程和故障信息;
3)软件各功能模块需对执行时的关键点、关键操作记录日志信息。
3.易用性保证
1)同一功能或任务的元素放在集中位置,减少鼠标移动的距离;
2)选项数较少时使用选项框,相反使用下拉列表框;
3)工具栏中的每一个按钮有及时提示信息;
4)在帮助中提供我们的技术支持方式,一旦用户难以自己解决可以方便的寻求新的帮助方式。
4.安全性要求
1)产品不包含恶意代码、病毒、木马等不良软件,能通过用户防病毒软件的检验;
2)产品在任何情况下不造成系统数据的损坏或丢失。
管理措施
Handlewell按照标准化工作管理措施实施整个项目过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管理是研制工作的组成部分并贯穿研制全过程。标准化工作主要任务是贯彻标准和标准化要求,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根据工程要求提出本项目在研制过程应贯彻的通用技术标准、专业技术标准及科研技术文件和设计文件的齐套要求。
- A 标准化工作目标
- B 各阶段标准化任务
保证系统“实用、可靠、先进、经济”的设计指导思想得到贯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和使用效能,提高产品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的水平,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获得较好的使用和经济效益。
1.方案论证阶段
1)初步提出系统研制的标准化要求,确定标准化工作的目标;
2)收集和选择国内相关研制项目的标准化资料。
2.方案设计阶段
1)进行标准化目标分析,明确产品标准化目标、工作范围和各阶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2)进行标准化方案设计,提出标准化大纲;
3)建立标准化工作系统,确定人员。
3.产品研制阶段
系统研制阶段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贯彻实施有关技术标准和标准化大纲。主要工作内容是:
1)消化、分析有关标准及资料,贯彻有关标准、标准化大纲,并对标准和标准化大纲的贯彻进行监督和检查;
2)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努力提高系统的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
3)开展技术文件的标准化检查,确保技术文件的安全生产综合管理、正确性、统一性;
4)协调、解决系统研制过程中系统与分系统、分系统与分系统、各研制部门之间的标准化工作;
5)补充完善标准化大纲,制定必要的供设计和试验用的支持性文件;
6)提供系统研制过程中所需的标准资料,参加研制阶段开展的设计评审工作。
4.维护使用阶段
根据标准化大纲,对系统研制的标准化工作进行全面审查,确认其是否已达到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该阶段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1)对技术文件进行标准化检查,确保技术文件的正确、完整、统一、清晰;保证技术文件标准化方面满足设计定型要求;
2)审查贯彻标准和标准化大纲的情况,并进行数据统计,从而确定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标准化目标;
3)解决研制过程中遗留的标准化问题。
发布日期:2009-10-26
